当前访问的网站:bet3365 浏览机关、单位及各学院网页        旧版新闻网 新闻搜索:
?
 > 正文
李学伟:正确把握组织保障立德树人

时间:2017-12-18 来源: 实践探索 点击数: 字号:[ ]


正确把握  组织保障  立德树人

李学伟

[摘 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党委责任;要做好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委(总支)、基层教师和学生支部堡垒等三级组织体系的作用;要围绕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就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高校党委应坚持立德树人,正确把握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首先,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其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插到”每一个课堂,“高扬”在每一名师生心中。第三,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制度落实,全面落实党委责任。要深刻认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任务,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明确把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负有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都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以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更加自觉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梳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国际化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常态,大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同时要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的优势,既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要具有国际视野,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不能盲目迷信别国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创新,特别是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党建和集体建设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事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相结合,系统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国际甄别能力、思辨能力、发展定力等。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勇于担当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在

伟大的中国梦奋进历程中不断实践自我梦想的激情和能力,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只有在服务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梦想,要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勇敢承担历史使命,担负起时代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行统一的奋斗中铸就无悔人生,等等。

二、充分发挥高校三级组织体系作用,为事业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坚持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一线师生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高校党委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握好上级组织决定的贯彻落实,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联动机制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注重把握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建设的不同规律,有的放矢、胸中有数地开展工作。在基层建设中,学院(系)必须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抓住教师和教材两个关键,把好政治关。要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审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的载体。要结合专业学科建设,灵活多样、深入研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方法论上的创新,把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案例结合、逻辑设计等方面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

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充分发挥学院和基层的作用,做到齐头并进。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道德品质。发挥老教授、老专家等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传承者、示范者的作用,并坚持几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还要发挥一线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统筹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推动两支队伍融合发展。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好,内部矛盾就少、政治生态更加健康,业务工作往往开展得也比较好。其重要的原因是,党政主要领导既懂政治也懂业务。所以,要研究如何使学科专业带头人与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业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广大教师要主动承担起主导作用,研究深化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和结构等,要广泛结合,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设计讲课的方式、讲课的激情、讲课的感情、讲课的生动与主动性;不但要讲,而且要使讲的内容和方式容易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特别面向学生党员骨干这一重点群体,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培养他们成为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理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他们在广大学生中的辐射和带头影响作用。大学的书记、校长应不断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并带领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党委组织保证、专业学科建设、党员支部带头、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使广大的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讲出激情、讲出感情、讲出理论、讲出自信、讲出自豪、讲出故事、讲出效果,科学有效、深入生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育人全过程。

三、围绕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在立德树人全过程中与时俱进,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方法,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不断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方式,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课堂现场教学的吸引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心真爱并且受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成优秀课程的创新代表。研究构建“立交桥式”的教学模式,让相关课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比如,2010年,在教育交流中我们发现,UCBL的1门相当于西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种族主义(Racism)课程,竟有6个领域的教授参与并至少各上1次课。因此,我们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桥梁,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效果。通过多人合力编写教材并分别上课或一起交流方式的上课,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分享教师人生的正能量和感悟,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研究设计,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学科与相关专业建设的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影响巨大,必须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工程作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地位,以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来带动学科的发展,挖掘教材育人资源,推进合力育人。研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特别是设计大学生看得懂、乐意看、有感悟、有体会的教材。要用好中国话语权诠释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道理,避免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会议中“失声”。要从实际出发,构建本土化的话语权,并不断使话语权在世界范围的科学体系中说得出、说得清、说得好,进而长期引领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一是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等的作用,以健康、高雅、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明程度。二是注重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下乡支教、参加志愿者活动,支持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国情、了解首都、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在新时代,还必须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增强教学效果。一是系统梳理传统的有效做法,推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思想政治多媒体课件以及微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解疑解惑,做到把网上的舆论引导和网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步伐和时代吸引力。三是推动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再造的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鼓励师生互动、课上课下互动,建立真正的中国特色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

 



(文: 李学伟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楠:加强对高校“关键少数”的监督
·李学伟:正确把握组织保障立德树人
·李学伟:试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科学思想
·徐永利:以美丽北京引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
·根与耕:城市型大学与城市社区的相融与共进
·以“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契机,发展城市轨道交...
·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几点认识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